關於學習的15 個真相

自我成長

這個主題分為方法篇、認知篇、誤區篇和疑問篇,從 4 個維度,匯總截止到目前為止,人類對於〝學習〞這件事的最新研究。

 

一、 方法篇

 

1. 間隔學習

 

我們學習各種技能,有時候會遇到一個短暫的平台期。學習知識並不是越快越好。複雜的技能需要時間間隔。

 

人腦的記憶原理,是〝提取記憶〞這個動作能夠加強原有的記憶。所以有點間隔,暫時〝忘記〞一下,過不久再回憶一下,是效率最高的學習方式。

 

現在心理學認為人有兩種〝工作記憶〞。〝短期工作記憶〞相當於計算機內存,是完成一項具體工作的時候大腦隨時使用的記憶。〝長期工作〞記憶相當於硬盤,是我們平時的知識儲備。

 

所謂學習,就是把進入到大腦的短期工作記憶的內容強化吸收,寫進長期工作記憶之中的過程。所謂創新,就是把長期工作記憶中的相關內容調出來,放在短期工作記憶裡跟新信息形成配合的過程。

 

 

2. 隨機學習

 

隨機排序學習法比有規律訓練更有效。比如說,小孩學寫字不要一個字寫十遍,最好幾個字穿插著寫。再比如做數學題不要同一個題型反覆練,最好混合起來練習每次都不一樣的解題策略 。

 

再推進一步:不但學習內容應該隨機安排,學習的地點,學習時候的環境,最好也能隨機化。也就是說這堂課你在課桌上坐著學,下堂課最好在游泳池裡泡著學,然後再下堂課可以考慮在床上躺著學,這種多樣性的環境能對大腦產生各種刺激,特別有助於加深記憶。

 

 

3. 間隔並且隨機

 

這週學了一點就放下,下週接著學得先提取一下前面的記憶,這樣多次提取,記憶就加深了很多。交叉著在同一時期內學習幾門課程,比學完一門再學另一門的效果好得多。

 

讀書也是這樣。我們應該隨時都有好幾本書在讀。一本書拿過來讀上一章就放下,明天換另一本書讀,然後過幾天再回到這本書接著讀。這樣每次讀的時候都要先提取一下上一次的記憶,最後能記住的東西是最多的。

 

 

4. 分塊學習

 

就是學習套路。把知識拆解成各種不同的〝塊〞,通過各種重複訓練,這些〝塊〞就會以腦神經元連接的方式〝長〞在你的大腦之中。 一這裡我們說的〝長〞可不是比喻,而是切切實實地,你的大腦裡出現了這麼一個硬件組織。

 

腦子里長了這個〝塊〞,就好像一台計算機裡安裝了一個子程序一樣。將來要用到這個套路的時候你就根本不用有意識地現場琢磨怎麼辦, 系統直接調用子程序,你可能完全無意識的就把這招給使出來了。這才叫流利。

 

 

5. 刻意練習

 

你已經知道這個方法了,我們再重複它的幾個特點:

 

  • 只在學習區練習 。

 

  • 把訓練內容分為有針對性的小塊,對每一個小塊進行重複練習,直到把這個套路〝長〞在大腦之中 。

 

  • 練習中要隨時獲得有效的反饋 — 考試就是很好的反饋。

 

  • 練習時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 — 所以刻意練習不好玩。

 

刻意練習的一個關鍵,就是要脫離舒適區,只在壓力狀態下做事。成長來自打擊,技藝來自鬥爭。嘗試、失敗,再嘗試、再失敗,直到掌握為止.我們要的就是這樣有成效的失敗。

 

 

6. 貝葉斯學習法

 

一個 15 個月大的嬰兒學習事物因果關係的速度,會比年齡比她大的孩子更快 — 這是因為嬰兒大腦的可塑性更強!之前掌握的訊息越弱,你改變自己看法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就是為什麼小孩子學東西比大人快。不斷的猜測、探測、調整猜測,觀點隨著事實發生改變。這就是嬰兒的學習方法,這就是貝葉斯方法。

 

 

 

二、 認知篇

 

7. 思維模式決定學習成績

 

人對智能的思維模式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所謂〝成長思維模式 ( growth mindset ) 〞,就是你認為學習不在天賦,而在於努力,只要努力用功,什麼東西都能學會。

 

另一種叫〝固定思維模式 ( fixed mundset ) 〞, 就是你特別相信天賦的作用,擅長的東西就是擅長,要是不搜長怎麼學都沒用。

 

實驗表明,成長思維模式有利於提高學習成績。

 

 

8. 認知信念決定學習能力

 

心理學家有一個概念,叫做〝認知信念 ( epistemic belief ),意思是一個人對知識和獲取知識的看法。

 

簡單認知信念認為知識都是一個個孤立的事實,一旦被發現就不會再改變,獲取知識的過程是一個被動的過程,權威說什麼就是什麼, 沒有個人觀點一說。

 

複雜認知信念則認為知識是一個互相連接在一起的複雜體系,每個知識都和別的知識有所聯繫,而不是孤立的。知識可以隨著時間慢慢演化,將來新的證據和新的論證方法可能會改變現有的知識,所以也可以說很多知識是不確定的。

 

具備複雜認知信念的人可以在衝突訊息中隨時獲得新知,不斷進步。而具有簡單認知信念的人一遇到衝突訊息就感到困惑、挫敗感、焦慮,甚至厭煩,他們或許能靠一技之長安身立命,但是在見識水平上,最後恐怕難以跟上時代潮流。

 

 

9. 學習的三個層次

 

如果你學的是人文學科,那麼學習大概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學事實〞。你得記住哪個年代發生什麼事兒,哪個皇帝有什麼政策之類。

 

第二層是〝學觀點〞,。比如怎麼評價太平天國運動,甚至各位名家的觀點,你得知道。

這些事實和觀點,固然是必備的專業素質,但是如果你畢業以後就不搞這個專業了,它們就只是談資而已。

 

第三層,是〝學方法〞。你能不能直接考察一下當時的原始材料,比如說太平天國相關的經濟數據,清朝大臣的什麼奏摺之類,從中得出自己的觀點,還能說服別人接受你的觀點。這才是批判性思維,這才是真正值錢的技能。

 

 

 

三、 誤區篇

 

10. 好學校能提高學習成績?

 

學校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了一個社區環境。學校對學習的作用是安排學習內容、監督學習進度、考核學習水平、交流學習心得。學校對社交的作用可能比學習的作用大多了。至於說〝學習〞這個動作本身,那是你自己的事。

 

 

11. 學得快就是聰明,學得慢就是?

 

在心理學家看來,學習的快慢,並不是一種〝特性〞,而是與〝情境〞相關的。有的人學這個快,學那個慢;有的人學這個慢,學那個快 — 你並不能從一個人學習某個特定東西的快慢來判斷他的能力。

 

 

12. 搜索引擎可以代替系統性學習?

 

搜索引擎不能取代系統性的學習,有兩個深層的原因:

 

一個是有些知識是分層的,你必須先理解了底層的,才能理解上面一層。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也許上網查了就能用,但是更高級的東西,查到公式也未必會用。

 

那我知道並且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這個概念行不行,為什麼非得背下來具體的公式呢?這裡面還有一個模式識別問題。熟練使用,或者有創造性的發揮,一個主要技能就是模式識別。

 

比如下棋,表面上看棋盤上的局面可以千變萬化,但是在高手看來,不過就是若干個套路的靈活運用。如果你事先非常熟悉這些套路,那對手一動,你就知道他的意思。如果只知道有套路,但是記不住套路,那就很難看出來。

 

還有一點,也是關鍵的一點:搜索引擎只能被動回答問題,但不能主動給你提示。你至少得先知道該問什麼,才能用上搜索引擎。而對於高級的問題來說,可能外行根本不知道現在有沒有什麼訊息是缺失的,也問不出什麼好問題。

 

 

 

 

四、 疑問篇

 

13. 該選擇什麼領域學習和下功夫?

 

這個策略大概是這樣的。

 

第一,每個人應該選擇自己喜愛的專業去學。你得覺得做這個事幾特別有意思,生活才能幸福。

 

第二,為了獲得更好的社會適應性,最好有一點跨界的知識。現在最適合文科生的就業領域是把自由技藝和新技術結合起來。同樣道理, 就算一個人以技術為生,也應該學點批判性思維,最起碼掌握一些表達能力。

 

第三,想要取得很高的成就,你得至少在一個領域有比一般人高很多的水平才行。

 

一個辦法,是你在一個領域取得比如說前 5% 的水平。阰如你是top 5%的程序員,那這個技能就是你的決定性技能。

 

另一個辦法,就是在兩個領域同時達到 25%,只要你能把這兩個東西結合起來,你就是頂尖人才。

 

不管是哪個辦法,你都要在一兩個領域內成為高手才行。一個在四個領域都是普通水平的人,就沒有多大意思了。

 

所以你必須非常專注地在某一個、最多兩個領域長期苦練。在你專注的這一兩個領域,你在乎的不是自己的〝絕對〞水平夠不夠用,而是你〝相對〞於同行來說,是個什麼位置。那麼這就是永無止境的功夫,不存少花功夫多辦事。而對於輔助的領域,則是夠用就行。

 

 

14. 該學文科還是學理科?

 

首先取決於你喜歡什麼。其次你要考慮到數學和物理這些東西涉及到人腦的所謂〝流體智力〞,說白了就是要求你的計算速度特別快,而流體智力在二三十歲左右開始就要走下坡路了。所以學數學、物理就跟學踢足球一樣,必須從小就下功夫,別等到30歲了才想起來學,並不是沒有成功的例子,但比較罕見.而且肯定比從小就學費力。

 

反過來說,歷史、政治、文學、哲學這些東西,比較講究知識的沉澱,更多的是依靠大腦的〝晶體智力〞。晶體智力不容易隨年齡退化, 稍晚一點再學也來得及。

 

 

 

15. 到底什麼知識最有用?

 

從學以致用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對〝知識〞大概有兩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是把知識當做一本使用手冊。你想像全部的知識都寫在這本手冊裡,而這個手冊上寫的都是〝遇到情況 A,我們應該怎麼怎麼辦〞、〝遇到情況 B,我們應該怎麼怎麼辦〞,這樣一條一條的明確指導。

 

學習這本手冊是一定得有很好的記憶力,記住多少條才〝有可能〞用到多少條。而且就算記住了這兩條,如果在生活中根本就沒遇到情況 A 和情況 B ,那還是等於白學。

 

第二種態度,是根本不在乎一招一式的用法, 而致力於構建一個知識體系。你學習一個知識並不是為了有朝一日用到它,而是為了〝理解〞 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認為這第二種態度,才是高手的態度。

 

你很難抱著實用的目的學習廣泛的知識 — 到底哪個知識有用,應該在各個領域投入多少時間最划算,這種優化問題根本無解。通才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對付複雜問題和不確定的局面。

 

也許,〝什麼什麼知識到底有什麼用〞,這個問題就錯了。如果哪個知識都可能有用,那你最應該關心的其實你對什麼感興趣。真正的斜槓青年追求的不是簡歷上多幾個斜槓,而應該是培養廣泛的興趣.把知識本身當成回報。

 

 

 

 

來源:《萬維綱-關於學習的15 個真相》

Gimmy
作者: Gimmy
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一個機會 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都看到某種憂患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