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 會後心得

成長與學習, 讀書學習

最近在《讀書會》讀完《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這一本書,這本書比較屬於〝實踐〞學習類的書,如果自己屬於行動派的,那麼只要照著書上的方法和步驟,我相信會有非常的收獲,從自己的〝人生觀、工作觀〞開始來找到自己的人生羅盤指引方向,再來透過〝好時光日誌〞來找到自己做什麼事情最能夠讓自己進入「心流」的事項,從這些事項中透過〝心智圖〞來發想一些可能性,來找自己人生中可以嘗試的方向,最後打造自己人生的〝原型〞。

 

從上述的步驟當中,我覺得認真做完真的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收獲,當中我覺得透過讀書會的方式來進行真的蠻好的,看看別人如果設計自己的人生,共同設計、發想、打造原型…等等,我覺得會更有動力,如果對自己的人生方向迷茫、或是想更加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式,蠻值得推薦讀這一本書的,不過其實人生方向其實是一直在調整的,沒有必要一開始就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不變動,就像 Gary Vaynerchuk 所說的:〝為什麼大家覺得必須在 18、22、30 歲前就「找到人生目標」?這完全不合理,明明「搞懂人生」這回事就得花上一輩子。〞

 

以下來記錄一下我自己的收獲:

 

1. 「帶著問題出發」的學習

 

最近學習到一種叫做〝功利式學習法〞,簡單來說就是遇到什麼問題,就學習什麼問題,因此在這一本書閱讀的時候,如果可以帶著自身的問題來 follow 這本書的步驟,效益將會更好。

 

舉例來說:

 

問題:要怎麼才能找出自己能夠熱愛投入的工作呢?

 

帶著這個問題出發,就會發現書中的〝好時光日誌〞和〝心智圖〞或許是一個好方法來幫助你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仍然不行,再去找尋更多方法來解決;正是因為這是你想要解決的,所以你會有比較高的慾望來做這些練習,也更能對你更有幫助和學習。

 

2. 跟聽眾〝建立連結〞

 

因為這一本書的讀書會進行方式,是參與的每一個人都要認養一個章節,然後進行簡報分享,而且分享的內容不能夠是書中的,所以要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與書中的主題做一個融會貫通之後,再來分享。

 

這事我講的主題是〝建立團隊〞,我覺得書中的建立團隊要來分享的話,可能會有一點太無趣,所以我就用〝故事〞的方式來介紹這一個章節,講〝我和身邊朋友〞的故事,來談談如何〝發現問題〞、〝發想解決〞、“尋找團隊〞、〝實踐想法〞…等等,預想透過這些故事來帶給大家更多的啟發。

 

不過我講完之後發現,雖然我預期想要打動別人的心,但似乎不如預期,我覺得他們會覺得〝那是他的故事,跟我沒有關係〞,我覺得我似乎少了〝連結〞,跟聽眾的連結,所以就比較難以打動,這一點是我沒有注意到的。

 

其次,我覺得我講的太多了,但太少〝思考點〞和〝互動〞,我安排太多故事,有一些故事似乎是為了〝炫耀〞,而沒有必要性,沒有辦法讓整場有一個完整的連貫性,少了讓大家發表的機會,讓大家的氣氛沒有帶動起來。

 

再來就是遊戲引導的時候,我覺得我的說明沒有說的很好,少了一些示範,讓大家沒辦法順利去發想,這一點是我覺得可以改進的地方。

 

我講完之後,再看小圭進行總結,我真的發現很多〝眉角〞,小圭的講話很自在,「抑揚頓錯」很清楚,該停頓的時候就應該停頓,而且丟出問題讓大家去思考,這一點很值得我去學習,要知道,當你要上台演說的時候,〝台下的聽眾〞才是主角。

 

3. 行動之後的〝正反饋〞

 

我這次其實蠻用心的在準備我的讀書會簡報,也順利的講完,我有一種感受,就是沒有〝回饋感〞的時候,人們是容易往〝負面〞的方向去思考的,例如:心裡會想:「是不是我講的不好,是不是我講的太多了,是不是…」等等,所以我真的感覺到,當一個人認真的付出之後,這時候要的不是一個〝正確〞或〝更好〞的建議,而是需要一個〝正面〞的反饋感,這一點我必須僅記於心。

 

這讓我想起我之前發生的事,之前也是在讀書會的時候,我是帶領人, 當其他人用心的分享完之後,當下我又希望他們可以有所收獲,所以提出了幾點建議,雖然這些建議的出發點是好的、講的也還算委婉,但當下的這些建議對他來說,或許是一個訊號〝我這次講的不好〞的負反饋,所以導致之後他就怯於分享。

 

所以我真的覺得〝正反饋〞是非常動要的,就像一個學生當在學習一個項目的時候,老師需要的是〝激發熱情〞和〝引導〞,可能會是更好的做法。

 

Gimmy
作者: Gimmy
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一個機會 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都看到某種憂患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