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的計算機算法?對效率影響有多大?

技術文章, 產品思維

這幾天看到了吳軍的文章,主要是說明好的計算機算法的一些概念和方法,我覺得相當的受用,所在接下來幾天就來整理一下相關的重點。

 

在計算機裡面,控制部分很重要,而控制硬體執行的是程序。史元春教授講了計算機思維的本質是翻譯,也就是把人想要做的具體事倩,翻譯成計算機能夠理解的程序語言。很多時候,張三希望計算機做的一件事,和李四希望它做的一件事,有一些共性的地方,久而久之大家發現使用計算機工作的流程是相似的,於是科學家們在翻譯現實世界的需求和計算機虛擬過程時,就提煉出一些高效的、不斷被驗證過的標準流程,這些流程就是我們所說的計算機算法。

 

人和人水平的差別,東西和東西質量的差別,是數量級的,這個認識恰恰來自於計算機算法。因為在計算機算法上稍微差了一點,最後計算機執行的效率很容易差出千萬倍。

 

人「本能」地對大數沒有概念,其實對超過我們生活經驗的小數也是如此,計算機算題的速度很決, 以至於人們對一毫秒(千分之一秒)和一微秒的差別是無感的,但是,計算機要處理的數據量也是非常大的,因此累計起來,後者就比前者快了很多(一干倍)。很多計算機從業者對計算機資源的數量沒有概念,總覺得是無窮大,因此無端浪費很多資源,這樣做事倩,在行業裡是很難出人頭地的。即使在Google,軟體工程師因為水平不行,無意中多用掉十倍的計算資源的事情也時常發生。

 

既然講到了算法的好壞,就必須先要明確衡量算法的標準,以及測試的方法, 這和任何科學都一樣。什麼是好算法呢, 很多人首先會想到速度決,當然還有人會想到佔用內存空間不要太大。制定這樣兩個標準,大方向本身都沒有問題,但用多少數據來測試算法的速度和空間卻是一個問題,因為用不同數量的數據測試時, 兩個算法的相對錶現可能會完全不一樣。

 

1965年哈特馬尼斯(Juris Hartmanis ) 和斯坦恩斯 ( Richard Stearns )提出了算法複雜度的概念( 二人後來因此獲得了圖靈獎 ),計算機科學家們開始考慮一個公平的、一致的評判算法好壞的方法。不過,最早將複雜度嚴格量化衡量的是著名計算機科學家、算法分析之父高德納(Don Knuth)。今天,全世界計算機領域都以高德納的思想為準。

 

高德納的思想主要包括這三個部分:

 

  1. 在比較算法的快漫時,需要考慮數據量特別特別大,大到近乎無窮大時的清況。為什麼要比大數的清況,而不比小數的清況呢?因為計算機的發明就是為了處理大量數據的,而且數據越處理越多。

 

  1. 決定算法決漫的因素雖然可能很多,但是所有的因素都可以被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不隨數據量變化的因素,第二類是隨著數量變化的。高德納講,我們在研究算法時,不必考慮前面那個不變的常數,它是10倍,還是1倍, 或者是100倍,只需要看後面那個變化的因素即可。更廣泛地講,任何隨著 N 變化的因素,通常會造成量級的差異。關於量級,量級就如同芝麻和西瓜的差異,西瓜和地球的差異。100個芝麻是無法和一個西瓜去對比的。

 

  1. 如果兩種算法在量級上相當,在計算機科學裡,就認為它們是一樣好的,也就是計算機科學家並不關心三五倍的差別,這就好比1粒芝麻和5粒芝麻都是芝麻量級的東西,大家就不要比了。只有當科學家們不關心幾倍的差異後,才可能集中精力考慮量級的差異。也就是說,計算機科學家要盡可能地去撿西瓜。事實上在計算機科學領域,如果誰說自己把目前最好的算法速度提升了一倍,這種論文是無法發表的。

 

高德納關於算法複雜度的思想,其實又是建立在一個相對理想狀態之下的,也就是說計算機要解決的問題都近乎無限大。很顯然,現實世界並非如此,那麼高德納這樣理想化的假設是否有意義呢?非常有意義,而且非常重要。回顧一下科學發展的歷史,那些能總結出理論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過濾掉所有次要的因素,構建一個理想的環境(或者虛擬的環境)。

 

當年亞里士多德就是因為無法濾除空氣阻力對重力加速度的影響,得到了重物比輕物下降速度快的荒唐結論。而後來伽利略和牛頓在研究運動時,也是假設空氣阻力和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計的,那就是構建理想狀態。

 

高德納比同時代的人高出一籌的地方也在於,他構建出了計算機科學的理想狀態。當然,凡事不能走極端,我們有時發現一些科學家想法非常天真,他們把整個世界全都理想化了這當然也不行。從明天開始,我們通過實際例子,說明在計算機這個行業裡,成千上萬倍的效率是如何差出來的,那些不同的做法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來源:《吳軍-什麼是好的計算機算法?對效率影響有多大?》

 

 

Gimmy
作者: Gimmy
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一個機會 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都看到某種憂患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