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玩的時候在學什麼?

成長與學習

今天的主題是“玩”。六歲以下兒童的主要任務不是學習而是玩而我們家長對玩,情緒複雜。

 

有些家長認為玩是不必要的,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現,甚至可能還是一種墮落,正所謂〝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有些家長把玩設計成是一種休息或者獎勵,比如有個說法叫〝學習要認真地學習,玩要盡情地玩〞,把玩當做充電和調節情緒的方法。

 

這兩種觀點都是把孩子的玩和成年人旅遊看電影打麻將唱卡拉 OK 那種玩給混淆了。孩子的玩,是必不可少的成長環節 – 玩不但能促進學習,而且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

 

可是話要這麼說,似乎就有個矛盾。玩,肯定就沒有什麼目的,就不是“刻意”的,可是學習得刻意練習啊?如果說玩能讓人變得更聰明,那讓孩子直接刻意練習,去做一些數學題之類,直接鍛煉大腦不是更好嗎?孩子為什麼非得玩呢?

 

關於玩的研究以前非常少,直到最近心理學家才算有了一定的認識。高普尼克本人和她的學生,就做了大量玩的實驗。我非常喜歡高普尼克對玩的理解,可以說她已經有了一個相當說得過去的“統一理論”。

 

孩子的玩一共有三種:跟別的孩子玩,玩玩具,和假裝。

 

1. 跟別的孩子玩

 

這種玩法是人跟人玩,可以叫〝打鬧〞。比如幾個小孩在一起打鬧,互相追逐嬉戲。

 

打鬧有點像打仗,孩子們就好像在演練各種攻防技術一樣。但跟真實打仗又很不一樣,我們以前講“頭腦裡的大象”這本書的時候說過,打鬧都是用特別誇張的動作,表示這是開玩笑不是真打。高普尼克還說,打鬧都是雙方輪流進行,我打你一下,你也打我一下,大家都有演練機會。

 

但打鬧不是訓練。打鬧的好處在於學習社交互動。

 

不讓孩子玩太殘忍了,所以科學家都是拿老鼠做〝剝奪玩的權利〞實驗。如果一隻老鼠從來沒別別小老鼠玩過,它往往也會做各種技術動作 — 但是一旦跟別的老鼠互動,它不知道做各種動作的時機是什麼。它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

 

這就好比說步伐都會,但是不會跳舞;字都認識,但是不會連成一句話說。

 

那麼可想而知,如果一個小孩從小都沒有跟別的孩子打鬧過,他到了社交場合就會表現得很笨拙,他不知道怎麼跟人互動。

打鬧,是一種社交演練。

 

2. 玩玩具

 

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有句話說,作為科學家,如果你看到有數據不符合你的理論,你應該對這樣的數據特別感興趣。我們專欄講過〝訊息就是意外〞的道理,所謂探索,就是要尋找各種意外。

 

孩子玩玩具,也是在探索意外。

 

有人觀察,哪怕是 11 個月大的嬰兒,都有這種探索精神。比如說看一個球打到牆上又彈回來,嬰兒看多了就會覺得這沒什麼,關注度下降。但是如果他看見一個球居然能穿牆而過,他就會表現出強烈的興趣。

 

所以孩子都喜歡新奇的玩具,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玩法。他們會用各種方法折騰玩具,這麼擺弄一下那麼擺弄一下。特別是如果玩具的行為跟孩子設想的不一樣,他會特別感興趣,完全符合波普爾說的科學家標準。

 

所以孩子哪裡是在玩玩具,他們簡直就是在做科學實驗。當成年人都陷入確認偏誤不能自拔,只關注符合自己認知的信息的時候,孩子們保留了科學探索的火種。高普尼克深有所感,專門寫過一本書叫“寶寶也是哲學家”。

 

但玩玩具還有實用的好處。探索有利於孩子掌握多方面的技能。

 

哲學家以塞亞.伯林有一個著名的比方,叫〝狐狸和刺猬〞。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狐狸知道很多事。我在〝智識分子〞這本書裡用過這個典故。我說有些學者只知道一個大主意就好像刺猬一樣,而真正能理解複雜世界的其實是狐狸。

 

類比到人生的選擇,像有些運動員和表演藝術家從小苦練,把一生押注在一門手藝上,就是刺猬;而有的人靈活性特別強,就相當於狐狸。

 

如果你想把孩子培養成狐狸,就得讓他多玩玩具。事實上真實的狐狸跟刺猬的區別就是這樣。刺猬出生六週後就離開父母,而狐狸要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六個月,而且還是被父母共同照顧。特別是母狐狸,經常把獵物帶回家讓小狐狸玩。

 

3. 對大腦影響

 

那你說就算要培養狐狸,我多報幾個興趣班,效率不是更高嗎吹拉彈唱?不行。玩跟上課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是一種主動的探索,是親自面對真正的意外。才藝學習,這些都是按照老師要求做事,這不是玩。我們關心的不是學會了多少技能,而是將來能不能應對新的環境。玩,是讓孩子摸爬滾打一身傷痕換一份體會。

 

跟其他孩子打鬧和玩玩具這兩項活動有一個最大的好處:。促進大腦發育腦神經科學家有個名詞叫大腦的“可塑性”大腦可塑性越高,你學習新東西就越容易小孩的大腦可塑性非常高,但是很多人長大之後大腦就變得很不可塑了,就好像硬化了一樣。

 

孩子玩的時候,大腦前額葉中負責社交的區域會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這種物質能讓大腦變得更可塑。

 

有個老鼠實驗是這樣的,第一類老鼠吃喝管夠但是不給玩具。第二類老鼠的籠子裡有各種玩具,什麼斜坡,球,翻滾裝置,可以自由玩耍。結果有玩具的老鼠在大腦的各個方面,比如腦容量,神經的連接數,前額葉皮層的面積,都遠遠超過了沒有玩具的老鼠。

 

順便說一句,煙草中的尼古丁也有類似的作用。為什麼人們吸煙的時候會覺得大腦更好使,就是因為尼古丁能增加大腦的可塑性……玩,是沒有副作用的尼古丁。

 

還有一種玩法,對智力成長沒有這些好處,但是可能對人更重要。

 

4. 假裝出來的可能性

 

很多動物都會打鬧和玩玩具,但是只有人類的孩子會假裝。

 

以前有學者認為小孩分不清虛構和真實。的確,據我觀察美國大部分七歲以下兒童認為聖誕老人和牙仙女是真的 – 但是現在的研究者確信,對一般想像出來的東西,孩子能分辨那是假的。特別是當孩子假裝的時候,他們非常明白這是假的,但是他們樂此不疲。

 

假裝有兩個重要作用。

 

一個是想像不同的可能性。有個實驗是這樣的,先給孩子們玩一個帶鑰匙的音樂播放器。鑰匙對了,它就能播放音樂,鑰匙不對,它就播放不了。好,現在實驗人員說,這個播放器必須得拿走了,這有個積木,我們能不能假裝這個積木是播放器?

 

然後他們就拿假裝的鑰匙開啟了這個假裝的播放器。當然沒有音樂播放出來,但是孩子們能夠假裝現在有音樂,並且跟著音樂唱歌。

好,下一步,老師說咱們換換鑰匙,假裝這個鑰匙不好使 – 於是孩子們又假裝播放器無法播放音樂 – 他們能夠假裝面對假裝出來的沉默。

 

所以說孩子的假裝能力非常高級。但是實驗中有三分之一的小孩,沒有這個假裝能力。你跟他說咱們假裝這東西正在播放音樂,他會說不對啊,它沒有播放音樂啊。這一個實驗,就把孩子分成了會假裝和不會假裝的兩類。

 

然後你做個測試,讓孩子們設想一個事物的各種不同可能性,結果就會發現,會假裝的孩子能想像出很多可能性來,而不會假裝的孩子沒有這種能力。

 

而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高級能力。想像不存在的東西,這是創造力的起源 – 按赫拉利的說法這可是智人的超能力!永遠都是想法先行,敢想才能敢做。我們前面有一期叫“科學家的核心價值觀”,科學發現就是這麼來的。

 

高普尼克還專門做了實驗,讓孩子多玩假裝,能激發他們想像不同可能性的能力。

 

但假裝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

 

5. 人生最值得學習的技能

 

假裝的第二個作用,是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的心理狀態。而高普尼克認為,這個能力是包括大人在內所有人最值得學的技能。

 

這個能力在學術上叫做〝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就是說你要知道別人的情緒是什麼樣,他有什麼意圖,他是什麼慾望,他是真的還是假裝,他的信仰是什麼……你得會判斷人的心理狀態。

 

我們來舉例。比如現在有個裝創口貼的包裝盒 – 孩子們一看都認識。但是老師把盒子打開,一看裡面裝的不是創口貼,是曲別針。好,現在老師把盒子合上,問五歲的小孩兩個問題 –

 

第一,你知不知道這個盒子裡裝的是什麼東西?

第二,你猜,別人會認為這個盒子裡裝的是什麼東西?

 

正確答案是我知道盒子裡裝的是曲別針,我認為別人會以為盒子裡邊裝的是創口貼。能答對這兩道題,就說明孩子具備推測別人想法的能力。自閉症兒童沒有這個能力,所以面臨巨大的社交困難。而研究表明,越是平時愛玩假裝遊戲的孩子,越能通過這個測試。

 

我們一生都在琢磨別人怎麼想,但心智理論學習的最關鍵窗口期是從 18 個月到五歲這段時間。

 

我們前面說了,六歲以下兒童最應該學的東西就是兩個 – 一個是世界上的東西都是怎麼運行的,一個是人都是怎麼回事兒。這第二個項目就是心智理論,說最後的技能。說白了就是孩子得學會理解人,能善解人意就更好了 – 而想要發展這種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玩假裝。

 

小結

 

孩子的玩法比大人高級,一共有三種 :

 

  1. 跟同伴打鬧,這能讓孩子學會社交互動;

  2. 玩玩具,這能讓孩子探索東西都是怎麼工作的。

  3. 假裝,能夠激發創造性,想像不同的可能性,而更重要的則是,掌握人生最重要的技能,也就是心智理論。

 

打鬧和玩玩具都能增加大腦的可塑性,為將來學習其他知識做好準備。研究表明假裝跟學習成績沒有必然聯繫,但是對心智成長至關重要。

 

所以玩既不是浪費時間也不是休息和獎勵,玩就是最好的學習,玩是一種戰略需求。六歲以下孩子最重要的任務不是認字和學加減法,而是充分地玩。

 

來源:《萬維綱 -《園丁與木匠》當孩子玩的時候在學什麼?》

Gimmy
作者: Gimmy
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一個機會 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都看到某種憂患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