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介面對於購買決策的影響:逛逛學校餐廳
想像你是一所學校的校長,並且相當關心學生們的健康。你想要改善他們的飲食習慣,降低攝取熱量。那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達成這個目標呢?或許你會想到「校內廣告」宣傳的主意,由此告知學生們健康食品的好處,讓他們知道更多關於吃下太多熱量的負面影響。很多健康心理學領域的研究都指出,這種宣傳或許確實可以改變人們對高熱量食物的態度,有助於提升健康飲食的意願,不過同類研究也顯示出,這對實際行為的影響結果微乎其微。
《瞎吃:最好的節餐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節食》一書作者指出,大學消費行為學「約翰.戴森講座」教授汪辛克,曾經用過一個非常特別的方式來處理這個議題。他在實驗中沒有更動菜單上的任何品項,只是改變了餐廳的擺設和商品的列方式。換句話說,他沒有改變販售的商品,只是改變了呈現方式 — 他改變了決策介面。
以下是他的新陳列方式和對食物選擇的影響效果。
-
花椰菜被移動到取餐動線的最前方之後,消費量提高了 10% 到 15%。 ( 動線、順序 )
-
蘋果和柳橙不是放在不鏽鋼餐,而是改用一個美觀的餐碗來盛裝後,銷售出現了 2 以上的成長。 ( 裝飾、擺盤 )
-
冰淇淋冷凍櫃蓋子從透明改成不透明之後,選用冰淇淋的學生人數比例從原來的 30% 降到了 14%。 ( 隱藏 )
-
餐點售價包含健康的點心 ( 水果 ),但諸如餅乾之類的不健康點心則必須另外付費購買,這使得水果消費量增加了 71%,餅乾則減少了 55%。 ( 包含、套餐 )
-
把巧克力牛奶移動到原味牛奶後面,讓人們必須開口要求才能拿到,就會有更多學生選擇原味牛奶。 ( 不便 )
-
把原本靠著牆壁的沙拉餐檯移動到結帳櫃檯附近後,沙拉的銷售量就提升到將近 3 倍 ( 顯目 )
這些改變加總起來後顯著地降低攝取熱量,也使得整個午餐組合變得健康多了,但是學生們卻完全不有任何地方不一樣。不過,這些改變只要一取消,飲食行為也會回到原樣。
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微不足道的決策界面改變 — 物品的擺放方式、視線範圍、拿取物品的花費力氣等,竟然可以對購買決策帶來這麼大的影響呢?
以花椰菜來說,這個改變意味著它在購買決策過程的初步階段就出現了。所以,學生們進入餐廳的動機脈絡就會變很重要。我們合理假設他們飢餓,這會成為一個內在動機,促使自動駕駛系統去搜尋能夠滿足這個生理目標的選擇。在這個脈絡下,他們所看到的第一種食物會有很高的價值。相較過去可能是餐盤內裝滿肉類或薯條後才見到花椰菜,花椰菜的知覺價值也會變得更高得多。
把柳橙放在一個很吸引人的水果碗,用不同的形態來呈現它,就能進而提高它的知覺價值,就像「包裝」的功用一樣。它會變得更好吃、更有價值。
冰淇淋冷凍櫃的不透明上蓋則可以決策過程的第一步 — 即知覺「形成阻礙」。它讓人們際覺不到「冰淇淋」的訊號,當然也就不會產生想要吃冰淇淋的念頭了 ( 即便它的愉稅價值很高 )。我們在排隊結帳的時候,都有可能出現這樣的經驗:純粹看到巧克力棒,就激發出想要吃它的慾望。如果沒有這個訊號,我們就不會有渴望 — 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眼不見為淨。
牛奶位置的重新安排的例子也說明相同的原則。把原味牛奶放在巧克力牛奶前面,可以構成處理巧克力牛奶的資訊障礙。同時這也迫使人們必須開口要求餐廳工作人員幫忙拿取,這是一個讓人失去動力的額外行為成本。特別是當學有其他學生排在你後頭的時候,更會形成時間壓力。所以,學生們會因為比較方便拿取而選擇原味牛奶,也就是說,原味牛奶的行為成本比較低。
決策不僅會受到呈現內容的影響,也會高度地被呈現方式所影響。也就是說,即使想法不變,介面也能改變行為。餐廳動線的例子就可以說明,決策過程的根本因素並不是意圖和態度,而是在做決定的當下和所置身的情境脈絡中有什麼具體知覺經驗。一些枝微未節卻確實存在的訊號以及微妙的行為結果,都能影響購買決策,這讓我們注意到另一個甚至是更基本的論點:態度不是決策的唯一動力。所以,改變態度並不一定是改變行為的必然前提。「決策介面」的改變,以及界定著決策當下會有哪些知覺特徵的背景環境,也可以影響人們的選擇。
行為經濟學的核對觀點之一就是:改變行為並不一定要改變想法。
心得:
動線的安排和友善的介面是「提升購買」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讓有內在動機 ( 內心渴望 ) 的人可以用最快速的方式購買到自己的產品,很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這讓我想到梁寧的產品思維課《 用戶畫像 》中提到,畫戶畫像中有一套「大明、笨笨和小閒」。而擁有內在動機的人其實就是大明用戶,我們必須為他們設計好一套好的用戶地圖。
補充:
大明:
-
對自己的需求非常了解、非常清晰。
- 如:男人買襯杉或3c產品,因為他要的東晒是非常清晰的,所以他要尋找的核心是價格或硬貨。這個時候網站頁面做得再漂亮、高雅,如果價格不好,大明一樣不會買帳。
- 如:旅遊、機標、酒店、3C…等標準品。
-
大明用戶極其簡單,他要幹的就兩件:
- 1. 搜尋自己要的。
- 2. 比價格。
笨笨:
-
我有大概需求,但還沒這麼明確。
- 如果說男人買襯杉是大明,那女人買裙子就是笨笨。你問女生想要買一條怎樣的裙子她真的不知道,得看、選、比較,最後從各種訊息中做出一個決定。
-
大明需要一個很強的產品目錄檢索,笨笨需要的不是有要效率、快速的找到自己的東西,而是想東看看、西看看,有什麼沒見過的,看得多就會忍不住想買一樣。最後買的東西跟她最初想要的東西相不相關,這不重要,這就是笨笨用戶。
小閒:
-
我沒有消費需求,我就是來打發時間的。
- 例如微信、Line 聊天,玩遊戲、看影片。如果要讓小閒轉化為購物的電商,效果就會很差;因為他認為他是來打發時間的,你突然要他買東西,他會覺得心理建設沒做好,他沒有這個預期。
參考來源:《 行銷前必須的購物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