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Windows Vista系統的失敗看到哪些商業邏輯?

產品思維

上一篇我們講到,比爾蓋茲對當時微軟的操作系統不能快速查找信息很不滿意,他的話大意是這樣的,我們的工程師要找一個文檔,打開計算機在本地查找,還沒有上網到 Google上查找快,以至於微軟內部的員工居然工作時離不開 Google。於是,在 Windows XP 之後,微軟下了大功夫開發新的具有強大的本機搜索功能的操作系統,代號 Vista。

 

在 Vista 推出以前,全世界對此寄予了厚望,以至於如果它的進展順利,不僅微軟的股票會漲,而且整機廠家和英特爾的股票也會隨之上漲。相反,只要微軟宣布 Vista 要延遲准出,不僅微軟的股票會暴跌,也會影響到整個PC機行業。最後,經過幾次延期,Vista終於上市了。但是誰也沒想到,大家寄予厚望的 Vista 很快成為了微軟 Windows 歷史上最失敗的產品之一,以至於大部分購買了預裝 Vista 操作系統的顧客都不得不卸載,重新安裝前一個版本 XP。今夭我們就從技術和商業兩個方面分析一下 Vista 失敗的原因。

 

首先在技術上微軟低估了建索引的成本,同時高估了它對操作系統的作用。世界凡事都是有成本的,不可能只有得而沒有失去,建索引也不例外。建索引的成本主要來自於兩方面。

 

第一是空間成本。你可以想像,如果我們對北京市的戶籍記錄按照人名建一個索引,再按照畢業學校、工作單位、家庭住址等等建索引,是需要佔用很多空間的,建的索引越多,使用起來雖然會方便,但是空間成本也就高了。如果我們把計算機裡面內容都建立起索引,索引本身佔用的空間,大約是原來內容總容量的 50%。也就是說如果你的硬碟原來是 500G ,現在只能用 330G 放內容,要留出 160G 左右放索引。當然,硬碟還是足夠大的, 佔用 1/3 的空間也就算了,但計算機的內存可不夠大,佔用多了,軟體速度會成倍下降。

 

第二是時間成本。由於個人電腦裡面的內容是變化的,有的新文件進來了,有的老文件被刪掉了,因此,要想讓索引和計算機裡面的內容保持一致,就要不斷運行建索引的程序,這一下子就讓計算機慢了很多。很據英國《泰晤士報》於 2006 年 5 月的報導,英國只有不到半成的個人電腦能夠跑得動所有 Vista 的功能,這導致一群用戶向法院提出集體訴訟,控告微軟用戶無法運行貼有〝Vista Capable〞標誌的 Vista 電腦。

 

那麼微軟花了這麼大成本為本地文件建立了一個索引,是否給個人電腦的用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呢?其實沒有,因為你使用一天計算機,真的要靠搜索找到某個文件的情況並不多。當信息爆炸之後,搜索本身是剛需,當個人電腦裡的內容多了以後,似乎本機的搜索也是剛需,這個邏輯看似成立,其實從結果上看並不成立。

 

網路上的內容不是我們產生的,它們放在哪裡,文件裡用了什麼詞,我們對此一無所知,除了搜索別無選擇。因此我們不僅需要一個全網的搜索引擎,而且那個引擎必須對所有的詞建索引,以保證我們要找的東西能夠找到。但是自己計算機的內容卻是我們自己產生的,不搜索通常也能找到,個別找不到的清況,或許搜索一下文件名就可以了,並不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搜索引擎。

 

說到這裡,我們要講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了,就是做事清一定不能忘了初衷。

 

微軟做的是操作系統,這是一個什麼東西呢?操作系統簡單地講是一種特殊的軟體,它一方面可以被看成是連接使用者和計算機硬件的橋樑,另一方面管理計算機的訊息和資源。一個好的操作系統要既給用戶提供上述便利,本身又不能占用太多的的計算機資源,要把計算機的資源留給用戶,這樣用戶使用起來才覺得高興。這個道理微軟自然懂,但是真到了做事清的時候,看到一些東西競爭對手有,自己沒有,就想去做,這是人之常情,當然也就不免違背初心,做一些畫蛇添足的事清。這就是典型的被對手牽著鼻子走。

 

我們經常說〝剛需〞這個詞,意思是非用不可的東西就是剛需,但是世界上大部分事清並不是非黑即白。從完全不需要, 到絕對的剛需,中間有很多過渡的級別。至於自己個人電腦上的搜索,就屬於完全可有可無的。

 

講到剛需,還要多說兩句,自從出了滴滴這樣的共享汽車服務,就冒出來一大堆共享經濟的公司,其理由都是各種所謂的剛需,比如有人講手機充電是剛需,因此共享充電寶就有意義。這就犯了微軟十多年前的錯誤,充電是剛需,但是不等於說充電寶是剛需,這種神邏輯一定會導致失敗。

 

接下來大家可能有第二個問題了。如果說微軟在個人電腦中建索引是耗費資源,那麼 Google 在數據中心建索引不是同樣要耗費資源嗎?微軟的本地搜索做不成是否是技術不如Google呢?

 

還真不是,作為一家知名的 IT 企業, 微軟從來不缺技術。Google 做搜索和微軟做搜索場景不一樣。Google 從基因上講, 是一家訊息處理公司。用戶到 Google 的目的,就是為了搜索訊息。因此,Google建一次索引,可以為億萬人重複地服務,建索引昂貴的邊際成本被灘薄到每一個人的每次搜索上了,這樣邊際成本就可以忽略不計了。而微軟的操作系統只服務於個人,而且主要目的不是搜索。為了幾次搜索,佔了個人電腦一小半存儲資源,有時把計算機搞得饅好幾倍,然後全部的成本都得由電腦的主人承擔,用戶就覺得難以承受了。

 

從這個結果看,衡量一件事倩是否有意義的一個標準是,看它是否能夠盈利。很多時候,一件事情的成敗不僅要看技術本身,還要看商業的結果。Google 提供搜索服務,本身是有收入的,這才能夠在全球部署大量的計算機做好這件事。用戶在本地搜索,是無利可圖、只有付出的,其實是變相地虧損。事實上,當時為了應對 Vista 內部的本地搜索功能, Google 也推出了 Desktop Search 的本地搜索服務,使用的技術和 Google 的全網搜索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用戶同樣很少使用。

 

總之,微軟的 Windows Vista 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產品。但是微軟畢竟是一家偉大的公司,它在發現了Vista 的問題之後,馬上進行了改進,兩年後淮出了新的Window 7 操作系統。在Windows 7 中,很多浪費資源的 Vista 的功能都給屏蔽掉,甚至被拿掉了,也就是說這個版本做了很多減法。至於搜索功能,今天的操作系統多少都提供一些本地搜索,但是並不對所有的內容都做索引,因此佔用資源並不多。

 

對於做了大量減法的 Windows 7 還值得多說兩句,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微軟最受歡迎的操作系統。根據微軟自己官方的統計,最新的 Windows 10 操作系統在大力推廣以及強制升級的幫助下,占到了43%的PC機操作系統市場份額。而八年前的Windows 7,在不斷被莫名其妙升級的清況下,依然佔據了42%的市場份額。有趣的是,在更早的時間,Windows 7和早先的 XP 各佔了40%多和接近40%的市場份額,而中間的Vista只佔了2%,這也可見Vista的尷尬結果。頗具諷刺的是,微軟這款產品原本希望把 Google 做的事清加到自己的產品中,讓用戶獲得更多的功能,結果反而讓用戶反感。至於為什麼微軟要不斷更新操作系統,我們在以後介紹IT的生態鏈時再介紹。

 

今天,通過Vista這個案例,我想傳達的思想有這樣幾點:

 

  1. 凡事都有成本,有一利常常就有一弊,是否值得做,要看各方面是否合適, 包括商業的方面。

 

  1. 別人有什麼,我也要有什麼,才好競爭,這種神邏輯要不得,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不知不覺地會掉進這個陷阱。比如王家太太有一個 LV 的包包, 我也要有一個;小李用了 iPhone,我也應該買;老周的孩子在學奧數,我們家寶寶也要送到數學班。這都屬於簡單地複製別人的想法,而可能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很多時候,所謂的剛需都是為了證明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必要性而牽強附會提出來的。

 

  1. 一個簡單的產品,有時反而更受大家喜愛。因此,善於做減法很重要。

 

來源:《吳軍-從Windows Vista系統的失敗看到哪些商業邏輯?》

Gimmy
作者: Gimmy
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一個機會 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都看到某種憂患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