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模式的真相

創業篇, 時事觀察

互聯網時代有一個獨特的商業現象——免費。前些年還有一本很火的書,就叫《免費》,為這種商業模式提供了很多論證。用免費或者補貼的方式創業,也是前些年的主流。

 

前幾天,羅胖分享了一篇文章 《免費模式的真相》,裡面提到了許多免費模式的其他觀點,我覺得挺受用,所以就在這邊分享幾點這篇文章提到的觀念。

 

網路的免費模式的開端是由雅虎的楊致遠和費羅首創,並且找到了廣告這種商業模式,這才讓互聯網成為一個開放、免費的工具,互聯網成了一台巨大無比的複印機。這批企業的成功,帶動了一個巨大的免費浪潮。

 

對用戶免費,對廣告商收費,然後把原來這個行業裡的企業擠垮。一個個互聯網領域,信息服務,安全服務,社交,通訊全部被攻陷。第一批這麼幹的企業,普遍是比較成功的。這一波互聯網企業取得成功的模式,於是就變成大家效仿的對象,你收費,我就免費。你免費,我就補貼。於是出現了這麼個現象,羊毛出在豬身上然後把狗給擠死了。

 

互聯網企業採取免費的策略,它針對的對像有兩個。

 

  • 第一個是顯而易見的,就是原來採取收費方式經營的那些傳統企業,通過免費的方式把他們擠垮。

  • 第二個針對的對象,那就是防止後來的企業抄他們的後路,說白了,就是防止初創企業以同樣的方式崛起的。

 

上述提到,這些免費商業模式的成功都是由「廣告營收」來當主要的獲得來源,然而廣告的流量是有限的,就拿2016年來說,全球互聯網產業的收入不過3800億美元。而在這3800億美元中,Google一家就佔了近1000億,去掉了1/4。接下來的亞馬遜、阿里巴巴、Facebook和騰訊這四家又佔掉了1000億,你如果再把第二梯隊的加進去,基本上就沒有剩什麼了。你看,哪有初創企業的盈利空間?

 

說白了,免費模式在讓很多消費者享受到不要錢的服務之後,也讓行業的總收入規模大幅減少。頭部企業獨享免費紅利,把也想走這條路的初創企業的未來給奪走了。

 

大企業攔住初創企業崛起的,還有一個機制。就是讓初創企業提供的服務變得沒有用。

 

創業圈子裡,你經常會遇到一些人,拿著商業計劃書說,我的這個產品設計比 Facebook 好,比 PChome 好,所以,我能擊敗它們。這就是看問題視野狹窄了,不是說他們的產品設計有問題,而是產品設計得好,也沒有用。

 

為啥?因為免費模式的產品,不是你用的那個App,它真正的產品就是用戶和用戶的數據。

 

它通過免費,把用戶吸引來,然後把用戶的注意力賣給廣告商,或者是把用戶在上面的數據做開發,再賣給別人。有一句話說得好啊,“如果你買了產品但是不需要付錢,那麼,你就是產品本身”。用戶不一定是因為產品好而留在他那裡的,而是因為用戶的數據、社交關係和使用習慣留在了那裡,再想遷移,成本太高了。

 

如果免費是趨勢,為什麼恰恰是蘋果公司,而不是Google和Facebook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公司呢?但是看了吳軍老師的專欄之後,我才開了一個大大的腦洞,算是把背後的機理想清楚了。這件事給我們的提醒是,世界的變化往往是出乎人的意料的。過去,我們覺得小公司學習大公司是天經地義的。但是誰成想,現在大公司的打法,恰恰是針對小公司的。這是市場競爭格局的一個巨大變量。但是,這幾年,大量創業企業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發生。

 

去年很多企業大佬和投資界的都認為互聯網企業會變成一個「大者通吃」的市場,便是如此,這些市場變化和變化,都值得我們深深去省思。

 

Gimmy
作者: Gimmy
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一個機會 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都看到某種憂患

發表迴響